共享发展:宏观社会工作的当代取向

内容摘要:摘要: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基于对西方发展理论的反思并根植于中国历史政治脉络和现实需要而提出的。因此,共享发展可以作为中国宏观社会工作的时代取向,目标是建构一个共享发展型社会。共享发展型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共建共享共富的价值观、包容性经济增长、发展型社会政策和泛利性治理结构。一、共享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全面回顾发展理论的历史与演进,可以看到发展理论是围绕三个中心展开的:“市场”“政府”与“社会”[1]23-25,但如何整合三者的力量使得发展惠及所有的群体尚未得到清晰的论述。三、建构共享发展型社会共享作为中国宏观社会工作的当代取向,符合社会工作的宏观使命,也切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脉络。

关键词:共享发展;经济增长;治理结构;发展型社会;宏观;社会政策;包容;群体;发展理论;中国

作者简介:

  (二)共享发展是根植中国政治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需要

  梳理中国政治的历史脉络,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均富[3][4],为共享发展提供了中国根基。管子言及“贫富无度则失”[5];董仲舒重视强调均贫富,以使人人有得,“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矫,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这样才“上下相安易治”[6]。中国传统之中深厚的责任伦理、强调人心民心的政治取向,对于厚实共享发展的思想渊源具有重要意义。近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固结人心,纠合群力,为民所享[7]。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先富带共富”、消除两极分化等论述,都为共享发展理念奠定了基础。

  共享发展也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避免两极分化的现实脉络。中国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改变高度重叠,且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展开。一方面是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是一部分群体对发展的获得感不强。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预防和避免两极分化,是很多国家发展过程之中面临的难题。从发展中大国的情况来看,印度等都面临如何扭转两极分化的局面 [8]。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看到这样的世界性难题并尝试提出中国的答案。

  二、当代社会工作的宏观使命

  当代社会工作的宏观使命与共享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社会问题

  从《资本论》到《21世纪资本论》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难以消除两极分化。“失落的年轻一代”与“最富有的1%”形成鲜明的对比。赖特描述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似乎比以前更加合理的时代: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危机损害了大量民众的生活;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不平等、经济两极分化和工作不安全感等问题日益严重;资本日益自由地在全球流动,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地区的民主能力;大公司主导着媒体和文化的生产;市场似乎像无法由人控制的自然规律;政治愈加被金钱所主导而对普通民众的担忧和关心置之不理。”[9]2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报告,亚洲21个国家中有14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有所上升[10]。这表明贫困、不平等是一个普遍的趋势,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向弱势群体传递并得到广泛共享。

  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分配不均、贫困、排斥、歧视等。宏观社会工作以社会正义为价值目标,不同于以个人、家庭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工作,它以组织、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变革为主要内容,从而实现宏观层面的改变,惠及更为广泛的人群[11]。宏观社会工作重申了“社会”使命,这就要求社会的结构性、体制性与整体性变革与发展,而非针对个人或家庭的治疗性服务,这对发展中大国尤为重要。

上一篇:论催生法治社会的社会权力引擎 下一篇:别让“生”与“升”的矛盾成为社会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