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莱坞”群演的幸福生活

  恢弘大气的影视剧、光鲜亮丽的影视演员,这些与偏僻的小山村和纯朴的村民似乎画不上等号。但是,自从山东省沂南县南村社区在该县西部山区的常山庄村建起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后,已经有260多部影视剧在这个小山沟沟里拍摄,其中包括知名影视剧《沂蒙》《斗牛》《红高粱》《铁道飞虎》《战神》等,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被誉为中国“红莱坞”,成龙、黄渤、斯琴高娃等大腕儿都在这里拍过戏。

  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因“红莱坞”热闹起来,而这里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百姓,也摇身一变,成为群众演员,过足了表演瘾,并凭此增加了不少收入。

  山沟里“冒”出个“红莱坞”

  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影视剧组来到这个深山里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投资数百上千万元的影视作品放在这里拍摄?

  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剧组在选景时,跑遍了沂蒙山区6个县的200多个村庄,都没找到满意的拍摄地。他们来到沂南县的常山庄后,一下就被这里原汁原味幽静的古村深巷、保留完好的干插墙传统民居吸引住了。他们决定把《沂蒙》拍摄地定在常山庄村。

  《沂蒙》拍摄完后,县里决定在常山庄建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并采取吸引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红色旅游的新举措。时任县领导经慎重研究,决定这个重担由南村社区来挑。

  至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累计投资7.8亿元,除古村外,还建起了古县城、写生基地、山乡梦工厂、十多个革命纪念馆等,先后拍摄了260多部以抗战题材为主的影视剧,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获评“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九成村民当过群众演员

  “不夸张地说,俺村90%以上的人都当过群众演员。”常山庄村民张贵利说。

  今年72岁的张贵利是群演中年纪比较大的,也是拍戏比较多的。他介绍,这里刚拍戏时,大家都觉得很稀奇,“当时我还没有从村里的老房子里搬出来,来了拍戏的,我也不关门,搬个板凳坐在门口看热闹。剧组的人想进来就进来,有时一下进来很多,有喝水的,有和我聊天的,很热闹。”

  剧组的人请张贵利到他们拍的剧中担任群众演员,性格直爽、喜欢热闹的张贵利从此开始了群演生涯。从拍《沂蒙》开始,他参加过不少戏的拍摄,“我还拍过有台词的戏呢!”张贵利说。

  随着在常山庄拍戏的剧组不断增多,群众演员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有的影视剧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像《战神》《永不磨灭的番号》等战争题材的影片,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名群众演员。有时候,剧组要求立刻组织群众演员,正在进行景区建设的管理和施工人员,被拉来临时“救场”。

  不仅常山庄村民当群众演员,外村的也来了不少。“俺嫁到外村的女儿,就回来当过好几回群众演员。”张贵利自豪地说。

  谈到当群众演员的收入,张贵利说一天下来能挣四五十块钱,并且人家还管饭。“村里的人当群众演员,一个月基本上能挣1000多块钱,这样的收入对于俺庄户人来说很不错了。别说人家给我们演出费,就是不给钱,我也愿意拍戏。当群众演员很好玩,到那里后,人家让换上各式各样的服装,然后不是坐在那里,就是走来走去,镜头在你面前不停地拍,很有意思。”张贵利说。

  不仅村民成为影视剧中的常客,就连常山庄及附近村民饲养的牛和驴,也在一些影视剧中亮相。像黄渤、闫妮主演的《斗牛》中的牛,就使用了常山庄村民自家养的牛。“剧组用了俺村好几回牛,用一天给150元,比群众演员价格都高。”常山庄群众演员刘乃秀说。

  刘乃秀说邻村张家峪子山上有个养殖场,养了不少牛和驴,剧组需要时,便打电话给养殖场,用一天给一二百块钱。

  群演中的“角儿”

  说到“红莱坞”的群演,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临沂市兰山区的苏广益。

  今年46岁的苏广益,临沂市兰山区人,在山东艺术学校深造后,怀着表演梦到了横店,在那里当了一名群演。虽然在一些剧中扮演过小角色,但毕竟离家较远,工作、生活都不方便。

  2009年,苏广益来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感觉这里场景独特,拍战争戏、年代剧收视率会很高。于是,他从横店来到了常山庄。他这次来,并非一个人,而是通过网络招聘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群众演员一起来的。

  苏广益等人到来后,影视基地专门给了他一间办公室,并成立了演员部,苏广益出任该部负责人。

  来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后,苏广益事业有了很大提升,2015年,鲁冬青导演的《烽火梁山》,苏广益出演了男二号,表演生涯达到高峰,其他群演羡慕得不得了。

  做为一名资深群演,苏广益不仅自己经常在一些影视剧中担任角色,而且经常在片场充任群演的临时教师。

  苏广益在圈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管理的群众演员,最多时达到近70人。他专门在常山庄租赁了房子,供群演们免费居住。

  今年65岁的刘乃秀,一个普通的常山庄妇女,现在成为群演中小有名气的“明星”,是群演中最有故事的人之一。

  “许多影视剧组的人都知道她。”影视基地影视部经理苏海洋说。

  以前,刘乃秀和村里多数人一样,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剩不下几个钱,“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影视基地来了拍电影的,需要群众演员,问我去不去。当时有些懵,很快我就转过神来,能在电影上露脸,还能挣钱,为啥不去?第二天我就报名参加了,这是我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后来才知道,那部电视剧名叫《沂蒙》,挺有名。”刘乃秀说。

  出演《沂蒙》后,刘乃秀群演生涯一发不可收,“这些年我拍了多少部戏根本数不过来。”她说,群演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她对影视基地充满了感激:“我老伴在影视基地干保洁,我们还把土地流转给了影视基地。我现在把家里的超市也关了,专心当群众演员。”

  演技越来越好

  常山庄等周边村的群演,在圈中名气较大,许多剧组都愿意用这里的群演。原因是这里的群演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表演技能得到提升。

  “刚开始,大家觉得当群众演员很新鲜,但都不知道怎么演,起初,剧组的导演们告诉我们怎样怎样演,后来觉得当群演是一件很经常的事,不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肯定不行。”刘乃秀说。

  这时,影视基地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包括影视演员培训基地在内的“一中心”“三基地”,对群众演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平。

  “经过专业培训后,许多以前只能跑龙套的群演,变成在剧中有台词的演员,有些表演技能出色的,甚至能够在一些影视剧中担任角色,收入成倍增加,有时一天收入上千元。”红色影视基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丰坤说。

  除邀请专业人士对群演进行培训外,服务公司还请群演中表演功力较深的人对群演进行业务指导。事实说明,这样的指导针对性更强,效果也更好。

上一篇:桃奢生活获6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情趣用品海淘迎“高潮”? 下一篇:生活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