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元韶:多举措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化水平

    11月16日—11月17日,2016年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在青岛举行。就青岛的教育国际化问题,新华网山东频道专访了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姜元韶。

    主持人:2016年中办国办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文件,近几年,青岛市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是否也出台过相关的文件呢?

    姜元韶:近几年,青岛市在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推出了三个很有份量的文件,一个是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青岛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按照服务大局、融合发展、提升质量、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宽领域、高水平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二是在2016年,青岛市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和《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办法》两个文件,从资金、土地、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于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支持。同时,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工作,2015年8月,经青岛市编委批准,青岛市教育局成立国际交流合作处,全面统筹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保证教育国际化的各项工作能够全面顺利的开展。

    主持人: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您能谈谈,目前青岛在基础教育阶段合作办学的范围和规模吗?

    姜元韶:青岛市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力度不断增大,先后与多个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就国际课程研究、教师素养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有益探索,目前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7个。职业教育领域,也有很多典型的合作,如平度职教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开展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已有26个年头。青岛电子学校与加拿大学校开展的合作办学,为“国内中职+国外高职”的培养模式做出了积极探索,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10个项目工作站也在积极推进。

    主持人:除了合作办学,学校之间的互访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您能谈谈目前青岛市与国外学校互访的规模、形式吗?

    姜元韶:目前,青岛市中小学校与国外缔结友好学校的有264个,这些学校之间人员互访日益频繁,据我们统计2016年双向交流超过2300人次。校际交流的形式也逐步从单一的校园参观、座谈交流扩展到文化体验、课堂体验、学生家庭寄宿、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同时,青岛市部分中小学校通过在国外建立孔子课堂、中外学校互建语言教学中心等新的校际合作形式,深化了中外学校校际间的文化交流。

    主持人:除了与国外学校之间的合作,青岛市还有其它对外教育交流的途径吗?

    姜元韶:是的,青岛市教育局先后与国外30多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员往来、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多元的合作交流。青岛的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伟东云教育集团并购Demos国际职业教育集团、合并法国布雷斯特高等商学院,孔裔国际收购英国皇家女校德沃斯豪尔等,为中国教育走出国门做出新的尝试。青岛的恒顺众昇集团自2016年起连续3年每年资助50-100名津巴布韦学生到中国海洋大学学习,为非洲学生来青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主持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来青工作,他们非常关心子女的就学,青岛市目前为外籍人员子女就学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呢?

    姜元韶:正如您所说,青岛市的外籍人员正在逐年增加,青岛市积极营造各种条件,为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提供良好的条件。青岛现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9所,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42名学生在校学习,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另外还有1654名外籍学生在青岛的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青岛市主动沟通,积极服务,为外籍教师聘用、外籍学生办理居留许可和签证手续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为外籍师生在青岛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环境。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外籍人员子女在青接受良好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主持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青岛市在基础教育学段,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将有哪些创新呢?

    姜元韶:未来,青岛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能力。一是开发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借鉴中外课程体系中的积极要素进行融合创新,将中外教育思想、文化知识、管理方法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二是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向下延伸,在30个中小学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观点的包容性和认识、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活动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文化活动,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国际化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主持人:师资也是影响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青岛市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呢?

    姜元韶:在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方面,我们将从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国际化培训工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提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合作能力。二是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支持教师特别是非英语教师开展国际交流、访问、培训、研修,推动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三是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与国际性的比较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四是通过教师招聘和培训,提高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在中小学校中逐步普及外籍教师,着力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完)

上一篇:走进国际传媒市场,聚焦广告全球视野 下一篇:厦门跻身“中国会展名城” 国际性展会如潮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