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正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在11日进行的男子坐式排球决赛中,中国队0∶3不敌伊朗队获得亚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中国球队里有两名90后金华小伙子,东阳市画水镇的王强是接应二传手,兰溪市兰江街道的徐增兵担任主攻手。这两个先天性肢体残疾的小伙子,参与创造了中国男子坐式排球队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也被这项运动改变了人生。
王强:半路出家,以勤补拙
王强个性开朗,人如其名,倔强要强,但因先天性脊髓灰质炎萎缩的右腿也曾令他自卑。8岁那年,他在游泳运动中找到了自信,被输送到浙江省残疾人游泳队。经过刻苦的训练,他的成绩不断提高,获得过全省冠军的好成绩。2009年,国家组建男子坐式排球队,运动天赋突出的王强被推荐入队。
从来没有坐着打过球的他对这项运动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以前游泳虽然也很快乐,但毕竟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在水里泡久了,难免被孤独感包围。坐式排球是集体运动,一群人围着一个球,竭尽所能地为胜利而努力,时而扣人心弦,时而哄堂大笑。这种团队协作的感觉,对于王强来说是向往已久的。
半路出家向来都不简单,对于王强来说,更是如此。他身高1.75米,在泳池里灵活自如,但上岸来到坐式排球场上,他成了全队主力中最矮的一个。他给记者传来一张全队合影“自黑”:“看见中间那个低谷了吗,那就是我,你说矮不矮。”照片中,身穿3号运动服的王强确实比两旁的队友矮了一个头。
王强喜欢“有意思”的坐式排球,既然上场了,就要打上主力。接应二传是全队攻守转换的关键,要是传不好球,就会拖了全队的后腿。“调整心态是最重要的,传不好,就主动承认。下一个球,努力传好就好了。脸皮要厚,不能怕失误。”话说得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坐式排球对力量的要求很高,国家队的训练本来强度就大,为了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王强每天还要早到半个小时,加强力量和手上的精细动作。一次训练,他要触球数千次,换两套训练服。结束后,换下的衣服就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在这次亚残会上,王强和队友们几乎每天都要打一场高强度的比赛,身体消耗非常大。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挺进四强,并在半决赛里以3∶1战胜劲旅哈萨克斯坦队。决赛的对手伊朗队是残奥会冠军,主攻手梅赫萨德身高达2.46米,进攻能力非常强。虽然胜算不大,王强仍充满了乐观:“打不过也不能怂,我们一定会拿出最好的状态的。”
徐增兵:攻守兼备,期待突破
坐式排球比赛比其他一些残疾人体育项目对抗性要强,不会因为运动员下肢的残疾而影响观赏性,如果场上两队实力相当,也会令观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它比健全人排球的回合要多,队员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接触球,包括下肢。如果队员在身高、臂展方面有优势的话,那么在进攻以及防守环节也是相当给力的,他控制的范围就相对较大,更多球就可以被接到。
1.96米的徐增兵是全队个子最高的一个,作为主攻手,他承担了大部分进攻任务。根据教练的安排,他有时还要司职一传,为球队防守作出贡献。攻守兼备的徐增兵完成了教练布置的任务,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平,对于这次比赛的表现,他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能获得冠军就更好了,这也是我接下来奋斗的方向。”徐增兵只有21岁,却已经有诸多运动荣誉了,曾获全国锦标赛冠军、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亚军、亚锦赛季军、残奥会第七名、世锦标赛第七名。
徐增兵原是金华市排球队选手,后因查出长短腿的毛病,改打坐式排球,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不张扬,有着一种超出年龄的沉稳。但是一旦坐在球场上,他就变得霸气外露、拼劲十足。
坐式排球大部分规则与健全人的排球规则相同,只是发球、进攻、防守时,臀部不可以完全离开地面,运动员要在下肢和手的辅助下,靠臀部在赛场内快速移动。在比赛中对方发球时,他们需要提前做出预判,这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速度。徐增兵通过艰苦的训练,十几秒就能在比赛区域内“跑”一圈。发球环节也很重要,一旦发球做好了,相当于比赛成功了一半。每堂训练课,徐增兵都会练习“跑圈”和发球,体能消耗非常大,手上和臀部经常磨破皮,长出许多老茧。他的球速很快,有很强的旋转性,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