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志是在中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的亲自关心下创办的。从1981年创刊号的文章《社会学系的培养目标》开始,费孝通在《社会》杂志刊发过的论文、谈话记录等,共有十三篇,此外他还为杂志创刊周年庆题过两次词。通过梳理费孝通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社会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从《社会学系的培养目标》到《社会学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费孝通深知杂志创刊号版面的宝贵,他在《社会学系的培养目标》中惜墨如金,基于世界各国总体形势的眼光,直接从社会学在各主要发达国家中的现实作用切入,而且思虑缜密,条分缕析,层层推进他的论述。大致涉及的话题有:罗致专门人才一时困难,尽快恢复招生、加快培养新人;参考国外经验,做到胸有成竹;培育公民常识,为未来民主生活奠定基础;关注社会福利、协助政府民政做好工作;追求愿望,把握命运;关于研究方法,要重视传统,承认差距,奋起重建,从头开始;扎实打好学科基础,逐步扩大人才队伍,为现代化发展及早准备亟需的社会学人才储备。
高校社会学系恢复重建得到国家的批准,费孝通想到的首先是生源以及如何消除人们顾虑的问题。他的种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他奔波于全国各个高校联系恢复重建社会学系的过程中,实际感受到了这种困难。恢复社会学,不仅需要决策层的同意,同样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支持。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所提供有关社会的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民常识。作为一个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国家的公民,有必要能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的现代社会环境”;“现代社会正在逐渐摆脱‘必然王国’的状态,力求按人们的愿望安排他们的社会生活。他们要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变动的社会里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就要有计划地创立新制度、建设新事业”。这一切自然就会呼唤社会学及其必要的研究方法。上述的“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的现代社会环境”和“要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变动的社会里掌握自己的命运”是费孝通的基本观点,在以后他发表在《社会》的文章或谈话中都反复提及。
重视传统,承认差距,奋起重建,从头开始,是费孝通关于社会研究方法问题论述的概括。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在《社会》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他一生极为关注的课题的展开——志在富民与小城镇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社会》上刊出的文章,大致都是围绕“小城镇建设”这一主题,主要有《加强小城镇建设是当务之急——费孝通教授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作报告》(张钟汝整理)、《重建社会学的又一阶段》《江村五十年》《社会学的历史使命》(路英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