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全军将士热烈响应习主席关于备战打仗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新时代练兵备战的热潮,训练场上呈现出龙腾虎跃的崭新局面。
训练场在哪里,媒体人的目光就要投向哪里,军事报道的笔触就要延伸到哪里。这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所系,责无旁贷。
新时代的军事训练报道要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着眼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装备、新的战术、新的人物,在报道思维上创新,在报道内容上创新,在报道形式上创新,在报道深度上创新,努力开创军事训练报道新局面,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持人:朱金平
提 要:军事训练报道聚焦备战打仗,是新形势下推进训练转变、提升战斗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军队媒体改进文风、提升报道质量、扩大媒体影响力的客观需要。不聚焦备战打仗,新闻宣传的子弹必然会脱靶。报道贴近训练场,宣传才有指导性。军队媒体人既要当好军事训练的宣传鼓动者,又要做训练活动的实际参与者。
关键词:军事训练报道;聚焦备战打仗;军队媒体人
军事训练是部队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军事训练报道聚焦备战打仗,是新形势下推进训练转变、提升战斗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军队媒体改进文风、提升报道质量、扩大媒体影响力的客观需要。军事新闻宣传如何有效肩负起引领舆论、指导实践、服务官兵的神圣使命,是我们每一个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课题。
不聚焦备战打仗,新闻宣传的子弹必然会脱靶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主席就带领新一届军委班子成员视察军委联指中心、发出备战打仗号令;新年伊始,习主席又出席中央军委开训动员大会、发布训令。领悟统帅的训词训令,全军将士吹响了备战打仗的号角。今年两会期间,备战打仗更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委员们交流时的“高频词”。
怎样抓备战打仗?习主席多次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聚精会神”。“部队各级要聚精会神抓练兵备战,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努力提高打赢能力。”这是习主席在视察71集团军的重要讲话中对部队提出的要求。这并不是习主席第一次强调“聚精会神”。接见全军新调整组建84个军级单位主官时,习主席强调“聚精会神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战区成立大会上,习主席训令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聚精会神钻研打仗”;接见全军参谋长会议代表,习主席强调“一门心思谋打仗、聚精会神抓准备”。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提出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聚精会神地提升一个组织的核心职能,始终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专长上。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它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聚焦练兵备战,不断强化军队打仗这个根本职能。
我军奋进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归根到底要看备战打仗这一条。作为战争的预实践,军事训练兼具系统性、专业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一项对“纯度”要求极高的工作。讲求“纯”,就是要围绕军事训练这一个中心,而不是别的中心;就是要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这个目标,而不是别的目标;就是要坚持战斗力标准,而不是别的标准;就是要聚精会神备战打仗,而不是精力偏移。
“心里装着战斗力标准,脑子里想着打仗的事,骨子里就会迸发出‘军人生来为战胜’的豪气。”今年采访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的发言,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说的这番话,对我们如何搞好军事训练报道大有启发。训练报道没有聚焦备战打仗这个靶心,新闻宣传的子弹必然会打不准,甚至脱离靶标。近年来,《解放军报》的军事新闻宣传着眼强军兴军目标,始终围绕部队建设的重点、基层关注的焦点、官兵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策划,刊登了一大批有深度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报道贴近训练场,宣传才有指导性
当下,身处信息汪洋大海中的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军事新闻宣传聚焦强军实践,既要在面上及时反映部队官兵在强军兴军中的新成绩、新作为,体现其广泛性,又要聚焦备战打仗这个重中之重,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挖掘,体现其重点性。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训练场贴近战场,训练才有实效;报道贴近训练场,宣传才有指导性。贴近了看,问题才能抓得住;贴近了说,说服才有力量。
然而,与其他报道相比,训练报道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现象。比如,部分训练报道可读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取材表面化倾向明显,作者走到哪写到哪、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啥就写啥,将稿件写成流水账或“战地游记”。有些训练稿件选材工作化倾向明显,许多是就措施写措施、就转变写转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见现象不见新闻。也有些训练报道背景材料、现场描写、部队领导讲话过多,落笔随意,中心分散,虽然篇幅较长,但信息含量不足,对训练主体——官兵的重视不够,不注重将训练与官兵结合起来写,常常见事不见人。
新闻不仅仅是“新事实之闻”,也是“新思想之闻”。关于训练的新思想、新观念,理应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思想性强的训练理论宣传尚显不足。一是文本数量较少,特别是对外军理论研究不够全面。二是深度不够,对热点问题缺乏持续深入的关注。三是重点不够突出,力量不够集中。四是形式较单一,宣教色彩浓厚,引导力不足。努力提高思想性,是提高训练报道吸引力的当务之急。
既当军事训练的宣传鼓动者,又做训练活动的实际参与者
军事训练特别是演训活动的看点、亮点颇多,历来是各媒体追逐报道的对象。作为军队新闻工作者,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更应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专业的视角,引导受众特别是部队受众思考。
2016年9月,中俄两国海军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6”的联合军事演习,中外数十家媒体200余名记者到场采访。在联演指挥所,指挥员正运用演习态势图和协同计划表研究和指挥作战,而我军过去主要采取文书的方式指挥作战。有一幕变化引起军报记者的关注,记者随即采访了曾多次参加中俄联演的蓝方指挥舰官兵,并撰写出稿件《“一图一表”悄然取代作战文书》。稿件刊发出来后,在不少部队引发热议。
军事训练报道不止是演训活动,更多的还是经常性训练报道。如何让经常性训练报道这碗“家常饭”常吃常新,离不开对新闻素材的深度开掘,需要我们在抓取新闻的同时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靠思想的敏锐与犀利“树观点”。
2013年初,军报记者在冬训场上采写的消息《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刊出后,迅速被中外各大网站媒体竞相转载,短短24小时内百度搜索的相关信息达451万条,百度百科依据此文专门建立了“和平积习”新词条。此稿也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采写报道军事训练工作的新闻稿件,虽然选题无大小、内容无巨细,但中心思想有轻重、宣传效果有微宏。有的选取的题材虽谈不上重大,甚至只能看作是军事训练范围内的小动作,但这些新闻作品往往能在众多表现军事训练重头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让人耳目一新。2014年,军报刊发的《单兵有了打仗的“能力模型”》一文,就是如此。编辑在处理某师加强信息化训练的一篇稿件时了解到,该师对规范单兵作战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虽然这是基层的小动作,但它为开展信息化基础训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应的正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痛点”。编辑及时与作者沟通,建议他围绕单兵作战能力这个小切口,重新采写了稿件。
采写这种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新闻报道,对于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讲,关键要强化全局意识、宏观意识,着重在吃透“两头”上下功夫。首先要领会好“上头”精神,弄清吃透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部队军事训练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原则及训练大纲,保证在宣传导向上不偏航、不离轨;其次要熟悉“下头”,熟悉掌握部队情况,要经常深入演训一线,参与、了解、分析官兵训练实际,既当军事训练的宣传鼓动者,又做训练活动的实际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立意高远、主题宏大、生动感人的训练报道。